一、前期准备
设备与试剂准备喷淋清洗槽、超声波清洗机、滤膜(孔径1μm-150μm)、电子天平(精度0.1mg)、烘箱等设备。
选择与样品兼容的清洗液(如石油醚、异丙醇),避免对部件材质造成腐蚀。
完成空白值测试:清洗滤膜并称重(G1),确保空白滤膜质量稳定。
参数设置
根据部件特性预设清洗参数:
压力冲洗:压力范围0.5-5bar,冲洗距离10-20cm,时间5-10分钟。
超声波清洗:频率40kHz,温度≤50°C,时间5-15分钟。
二、检测流程
污染物萃取
外部清洗:采用压力冲洗法(适用于可接触表面)或超声波清洗法(复杂结构件)。
内部清洗:对封闭腔体使用灌流冲洗或晃动萃取法,确保萃取液充分接触内壁。
萃取液用量需覆盖部件表面积,典型比例为1L/1000cm²。
颗粒收集与过滤
使用真空抽滤装置将萃取液通过滤膜(孔径根据颗粒尺寸要求选择),保留污染物颗粒。
滤膜处理:
初始烘干:90°C±5°C烘30分钟,冷却5分钟后称重(G1)。
抽滤后二次烘干:相同条件复烘,冷却后称重(G2)。
污染物分析
重量法:计算颗粒质量(G=G2-G1),适用于污染物总量评估。
颗粒分析法:
显微镜或自动计数器统计颗粒数量、尺寸分布(如10μm/50μm/100μm分级)。
结合SEM/EDS或FTIR分析颗粒成分(金属屑、纤维、微塑料等)。
三、结果判定与报告
等级判定
按颗粒数量与尺寸分布对照ISO16232分级表(例如:17级对应64,000-130,000颗粒/1000cm²)。
关键部件限制:如发动机部件要求直径>50μm的颗粒≤5个/cm²。
检测报告内容
基本信息:检测机构、样品编号、检测日期。
参数记录:清洗方式、压力、时间、滤膜孔径。
数据结论:颗粒分布图、质量/数量统计表、清洁度等级结论。
四、注意事项
空白值校准:每批次滤膜需单独校准,避免环境颗粒干扰。
清洗液回收:重复使用清洗液需过滤净化,防止交叉污染。
设备验证:定期校准天平、显微镜,确保数据准确性。
(注:操作细节需严格参照ISO16232:2007最新修订版,并结合VDA19.1进行交叉验证。)